植物工廠,即利用高新技術對環境加以全面控制,實現蔬菜等農作物的全年有計劃生產的一種設施園藝農業模式。主要有兩種類型:
1、通過建設人工溫室,利用陽光和人工輔助光源進行調節和改善夏,冬季溫度的陽光利用型。
2、完全人工光型,在完全封閉環境下利用人工光源的設計使用,并且通過溫濕度,二氧化碳等方面的控制來進行蔬菜工廠化生產的人工光源型.
目前,通過控制植物的生長環境來“生產/制造”安全食物的“植物工廠”十分引人注目。將植物工廠發展為出口產業的動向尤其值得關注。在雷曼事件后,日本制造業苦于經濟低迷,所以把植物工廠培育成新興出口產業的動向就更加受期待。植物工廠是否會真的成為日本的又一個出口產業?
盡管制造業此前一直在拉動日本經濟增長,但因新興國家的崛起及雷曼事件后全球性需求驟減,目前日本制造業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雖然我認為汽車及電子產業等制造業今后仍會發揮經濟火車頭的作用,但我也很想知道,作為代替制造業或對其起到補充作用的新領域,“植物工廠”是否具有發展潛力。
首先,“植物工廠”并不是單純的“制造業”。在我看來,日本此前的整個流程一直是出口工業產品,然后進口糧食。因此,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很低。最近,處于重要地位的工業開始陷入困境。如此下去,恐怕工業和農業會出現“同時崩潰”的危機。
此前日本農業政策的顯著特點是,在農林水產省的主導下保護農民或農業。但因工業衰退,農業政策便逐漸向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方向轉變。植物工廠作為其有效方法之一而受到關注。此次的第3次熱潮與前兩次的不同之處在于,經濟產業省也開始提供支持,通過發揮日本工農業乃至商業優勢開展“農工商合作”,創造新產業的時機越來越成熟。
因為植物工廠不僅是介于工業和農業之間的“中間產業”,還可能會涉及環保產業、服務業、知識產業及包括醫療、保健及福利在內的健康產業等,成為可稱作環保健康產業的新產業。 “中間產業”聽起來好像是“既非工業又非農業”的意思。
是的。這是以符合21世紀社會新價值觀的新概念和方法為基礎創造出來的產業。植物工廠有太陽光利用型和人工光利用型,尤其是日本擅長的人工光利用型植物工廠,采用了日本制造業培育的光源、空調、測量控制、節電、隔熱及信息等相關技術。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植物工廠具有“工業性”,而培育(生產)植物本身又是一種生命現象,需要采用農業和農學培育的栽培技術及經驗,所以又具有“農業性”。不僅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可以說是一種超越了工農業的新產業領域。盡管“制造”是manufacture,但農業所指的“生產”是grow(生長)。制造業所說的“原料”在植物工廠是“種子及植物片”,不是單純對原料進行轉換與組合就能變成產品,生產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現象。
“品質保證”方面,有些領域可以采用制造業的技術,有些卻不能。比如西紅柿,目前已逐步能夠保證甜度,也就是糖度。某植物工廠生產的西紅柿,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甜度不均,在植物工廠中采用這種技術訣竅是日本的特長。但有些方面采用這種工業性技術經驗仍無法控制。比如,西紅柿的果實大小不均。此外,還有很多難以測量、難以控制及難以預測的因素。也就是說,可變因素多達數百個,因果關系不是呈直線狀而是網狀,生產對象——植物的構造和功能時刻都在發生變化。
中國現在在設施園藝面積上也已經是日本數十倍的“大國”了。中國在向日本出口大量蔬菜。另外,中國人還對日本的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技術表現出濃厚興趣,包括我們的植物工廠在內,他們到日本各地進行考察、拍照,并請教了很多問題。我十分敬佩中國人這種拼命學習的精神。但中國的人工光型植物工廠發展得并不十分順利。因為日本培育出來的綜合技術訣竅并不是可以簡單學會的。我認為,日本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技術訣竅,提高植物工廠作為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從更廣闊的視野出發,便可以看到植物工廠作為出口產業的未來。政府將其作為輔助事業,使用珍貴的稅金支持其發展,這非常難得,因此希望各產業領域的人士能夠秉承共同的理念和目標,努力提高這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